周红艺

类别:艺苑名家日期:2024-01-30 14:58
我要分享

当前位置:主页 > 艺苑名家 >

周红艺
 
1974年生于陕西眉县
 
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现为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当代艺术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七社成员
 
出版有《周红艺画集》《欣欣斋随笔》《从游-周红艺卷》《周红艺山水》《长安画派-何海霞卷》等

笔墨执念
文·周红艺
有笔,有墨,然后有画。宋人寻求一笔一墨都与自然相契合,含道映物。笔墨一开始就要满足状物与抒情的两重需求。后来齐白石说“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提出“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中国画在一个时期对于写实和写意、形似与神似种种论调所达成的共识。状物与抒情之间,写实与写意之间,似与不似之间,“之间”两个字是一种很模糊的距离,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尺子,去把握其间的“度”。

东坡先生诗、书、画皆“尚意”,极大的增强了笔墨对于主观情绪的表达,“我书意造本无法”,在法度与性情之间,更强调性情的表达,甚至“无意于佳乃佳尔”,强调了“意”,更强调了“不经意”。中国画这种“若不经意”,其实是“经意之极”。这样从苏东坡、米芾之后笔墨就有了更多的“率性而为”。文人使笔墨表现“我”,比用笔墨去表现物象变得更有价值。

赵孟頫尚古意,提出书法入画,强调线条中含蓄收敛的个人修养。他的“收”与苏东坡的“放”,看似对立,实则本质上都强调了笔墨等同于人格,书画是自我心性与人格的载体。山水画宋元之变的核心是从丘壑营造转向了心性抒写。就像荀子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样,元代文人画崇尚的是为自己画画,所以倪云林的“卜之所谓画者,无非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吾胸中逸气耳”这种抒发自己、娱乐自己的笔墨,被明清画人奉为高标,归为“逸品”。这种对于格调的推崇更多是欣赏其人格的高洁、画格的简约,及不求媚于人的天然道心。

现今谈到笔墨二字,最少会有五层意思:一是工具层,即笔和墨,诸如我们常说“笔墨侍候”;二是技法层,即笔法和墨法,诸如黄宾虹所提出的“五笔七墨”;三是表现层,即笔墨语言、笔墨形式、笔墨表现;四是审美层,即笔墨气象、笔墨气韵、美感价值;五是人格层,即笔墨背后所蕴含的人格价值,文化使命,包括笔墨即人之类。如果浓缩一下,笔墨的含金量无非就是形而下的笔墨技术和形而上的笔墨格调。格调在人,却也离不开笔墨技术系统和形式语言这一载体。故而笔墨和人是不能分开谈的。

董其昌之后,倪、黄高格被不断模仿。原本发自天然的率性之迹、源于内心涵养的含蓄之迹,被当作精神的形式去尊崇与模仿。原本的“意”被当做了“法”。逐文而舍质,一旦本末倒置,离“古法”愈近,离“我意”就弥远。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笔墨逐渐流于形式,陈陈相因,画地为牢,走向枯索。所以石涛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这种对“我”的强调,极好的打破了这种僵局。艺术上的个体经验、个性抒发得到了该有的尊重。

虽然我向来看重山水画的师法与传承,然而却更加意识到艺术创作的直觉、先验性与个体经验在绘画创作中起到的绝对性作用。曾经以为“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是一条很好的学习山水画之路。现在看来是理想化、标准化、标本化了。一件事物总有其两面性,这句话却给我们贡献了三个关键词:笔墨、丘壑、气韵,对一幅山水画来说具备这三点,看上去才像个山水画。如果是我,还会加上一个“意境”。这样一来笔墨、丘壑、气韵、意境,作为一种新要求成了我对山水画的执念。

执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打破,尤其在被贴了中国画、山水画或文人画的标签之后,笔墨更容易成为一种集体执念。然而我们却不必因有此执念而忧虑,毕竟破茧是在有茧之后,“熟后生”也是建立在“烂熟”之后,形成执念与打破执念都有其时间上的节奏,时候到了不期自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写生、师造化、向大自然学习、深入生活,一直是绘画创作的源动力;同时外来文化、时之所尚亦会打破艺术原有的格局。所以在纷纷扰扰的笔墨观念之下,发自心源、表现自我才不至于停留在技的层面。
上一篇:郭全忠 下一篇:虞卫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