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逸天真 雅韵天成
——马全芳先生印象
牧心
第一次走进马全芳先生的‘碧藻轩’,颇有点惊讶——这里很小,很朴素,和我以前去过的艺术家工作室完全不同。在装饰和摆设上可以说毫无‘设计’,但却又没有感到一种缺少和匮乏。这间二十余平的小房间里,一张画案、两架图书几乎占据了半间屋,笔墨纸砚、书籍画稿摆放其中,没有多余的、或者说故作典雅的陈设,就是最朴素的样子,一如先生给我的印象。
马全芳先生‘北人南相’,虽看上去清瘦单薄,但绝不失精气神,先生谈吐儒雅谦和,文人气质浓郁。坐在碧藻轩,听一曲清音,品一杯香茗,聆听先生谈艺论道,欣赏先生水墨丹青,顿然生出一种境界,使人竟有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碧藻轩的案头堆放着一摞摞的速写本,几乎每一页都画得密密麻麻,足可见先生日常用功之勤,一截树干,两支花草、三间瓦舍、数只禽鸟,甚至田间地头的蚂蚱、螳螂、知了、蟋蟀、蝈蝈等等都是他的写生对象,几无禁忌。细品这一幅幅速写作品,不难发现先生并非只是简单的在追求写生对象的“形似”,而是通过观察、感受、分析、研究后“写出其生意”来。这些日积月累下来的写生画稿,成为了他重要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先生对于花鸟、山水、人物、草虫、翎毛、走兽、楼台、舟楫等各科各法无一偏废,各擅胜场,他说:“君子不器,窃以为不能仅囿于某一科,若只长一技,则毕生憾矣。”因而,在表现题材上,先生目之所见,情之所感,无所不画,画之无不形神据肖,在创作实践中,先生也不拘泥于某一种方式、方法,或者是某一种图式语言,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变换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神采。石涛曰:“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代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收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马全芳先生深谙此理,他在继承本民族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对西方近现代绘画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学习,他以自己独具的天赋、悟性、执着与勤奋,精读细研古今书画大家之精品力作,追求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化合岭南、海上、金陵、京津甚至西方印象等诸家诸派之优长并融入到自己的书画理念和技艺之中,绘画题材的丰富性、写形传神的逼真性以及创作手法的多样性是他艺术上最终能够确立独立自存的风格力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先生早年即以工笔猫享誉画坛,他画工笔不用熟宣,而选用生宣纸,并巧妙地将山水画破笔施毛、层层加色的画法运用于工笔猫的创作之中,因此他笔下的工笔猫,毛色浓淡相间,层次丰富多变,补景也十分讲究,一藤一草、一木一石,皆疏密有致、层次分明,整体画境爽朗活泼,形象逼真动人,有“形到神自来”的意趣。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十余年,先生在山水画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他的足迹踏遍了大秦岭的山山水水以及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感受着从南到北厚土流淌的山水之韵与人文之韵,感受着大自然给与自己的艺术觉悟和关照。在他笔下,无论是青绿山水、浅绛山水、还是泼墨泼彩,都让人满目明澈,个性面貌、传统意趣和时代感也十分明晰而统一。在当今画界,如先生这般工、写双擅,各科皆能,并使之高度统一,独标一格、自成一家的并不多见,马先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他待人亲善宽容、胸怀豁达,其人品和人格魅力无不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
纳兰性德诗曰“山水总归诗格秀”,马全芳先生的作品读来就是一首首诗,一首首广义唯美的诗,充满着韵律之美,凝炼着灵魂之美。他是在用“心”作画,用“灵魂”在作画,他画出了一个多情豁达、宁静淡泊的自己,一个心灵清逸、空灵的水墨世界。他的为人、为学、为艺之迹,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给我们以思考和启迪。
TAG标签: